西安翻译学院:民办翻译院校大有可为

中国网, 2016-06-18

中国网6月18日讯(记者 张露露)第八届亚太翻译论坛于6月17日至1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,论坛间隙西安翻译学院接受了中国网的采访,畅谈新形势下中国外语和翻译类院校、尤其是民办翻译类院校的机遇和挑战。

新形势下翻译院校的机遇和挑战

 西安翻译学院院长韩江水[中国网/颜筱箐 摄]



据西安翻译学院院长韩江水介绍,中国翻译类院校的发展顺应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大趋势。上世纪80年代,中国的对外储备仅为100多亿美元,而到今年达到约3.4万亿美元,几何级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,这与外语类翻译服务类人才的贡献是分不开的。

韩江水院长说,陕西省发展翻译行业具有四个方面的背景: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。相比于以前商业谈判主要由政府推动,现在企业可以直接进行对外谈判和交流。第二是教育国际化。随着中国教育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,需要借助外语类、翻译类人才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。第三是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。西安地处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,需要大量的对外人才。第四是西安作为国务院批准的三个国际化大都市之一,对外交流会更加广泛,需要翻译人才作为桥梁和纽带。

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翻译行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多得的机遇。首先是国家对以翻译为核心的语言服务业的重视。第二是贸易全球化、信息化对语言服务业人才提出了海量需求。第三是中国文化“走出去”战略需要翻译人才。中国历史文化悠久,但在世界上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。中国优秀的文学、文艺作品要走出国门,培养翻译人才也势在必行。

具体到西安翻译学院来说,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,语言服务业越显得重要,特别是翻译行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……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,西安翻译学院大有用武之地,”学院常务副院长翟振东说。

韩江水院长坦承,尽管翻译行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,挑战也不可忽视。首先是语言服务业的地位不甚明确。晚至2006年,教育部才在本科招生目录中增设翻译专业,相应的政策支持还较少。第二是语言服务业作为新兴行业,背后提供支撑的企事业单位数量较少、层次较低、规模较小,从而对翻译专业的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就业有一定的限制。第三是翻译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不均衡。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翻译人才较多,而在包括陕西省在内的西部地区则人才较少,竞争力不强。第四是翻译行业的领军人才少,导致行业发展受限。

西安翻译学院的人才和师资培养

据韩江水院长介绍,西安翻译学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深化改革,培养人才和师资力量。第一是培养优秀师资。学院自1987年成立以来,与政府、企事业单位深入协作,在培养师资力量上采取了“请进来+走出去”的模式。

第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培养双学科复合型人才,即外语水平较高同时掌握另外一门学科知识的人才。学院的做法是采取“平台+模块”的课程方式,培养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。“平台+模块”具体包括课程设置岗位化,教学内容实用化、教学手段信息化、教学实践问题化、教学基地功能化、和专业导师制度化。

第三,积极创设实践环境。首先是主办、承办和协办各种类型、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论坛,组织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、感受新体验。第二是组织开展多种与语言服务相关的竞赛活动,鼓励、支持师生广泛参与,“以赛促学、以赛促教、以赛促研。”同时也鼓励、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、国内外各种外语类翻译类比赛。第三是对外开放、合作办学,按照“互惠互利”的合作理念,与政府、企事业单位深入合作,健全人才培养方式、途径和平台,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。

第四,大力开展国际办学合作。语言服务教育特别需要适应贸易全球化、信息化的要求。学院已与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韩国等境内外十几所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。

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发展,西安翻译学院已经成了中国民办教育的一个标杆,引领着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,翟振东副院长说。

同时,学院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挑战。据西安翻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班荣学介绍,目前学院主要有两大挑战,第一是日益发展完善的机器翻译对翻译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造成冲击。第二则是政府对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的资源分配仍显不公,学院急切需要政府给予更大支持。

1   2   3    


版权所有 中国翻译协会 技术支持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       
北京百万庄大街24号 邮编:100037 电话:68994027 68995951(传真)E-mail:taccn@tac-online.org.cn 京ICP备05056186号